★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面向新工科产业和学科发展需求,加强人工智能方向研究性、创新性教育,以学生的问题分析与求解能力、智能思维与计算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能及交叉学科融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在信息技术产业、智慧农业等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开发与分析的工程应用或者科学研究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依托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整合福建省农业信息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农业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相关优势力量,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和福建省高层次A、B和C人才,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掌握农林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学术研究-工程应用具有扎实的功底。同时,本专业积极践行产教融合,与天成宝得集团公司等大型公司长期保持深入的校企合作,是我校农林学科领域的现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地。
★专业负责人
孔祥增,博士,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福州大学客座教授(2022);入选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2021)、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百人计划”(2020)、福建省互联网经济优秀人才(2017);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6(2023);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福州市青年科技奖(2021)、福州市首届“植根榕城”一等奖(2017)、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2012);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
★本专业的培养特色是什么?
面向国家科技战略,立足学校建设具有农林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和基础理论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辐射和促进智慧农业、智慧林业等相关人才培养及学科专业发展。强调对“能实践、重应用、敢创新”三种能力的培养与深化,创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创新机制,实现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破解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本专业的核心、特色课程有哪些?
核心理论课程: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电子设计与系统、自主机器人与无人系统、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等。
核心实践课程:Python程序设计实验、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践、嵌入式系统专业实践、机器学习算法专业实践、计算机视觉算法专业实践、人工智能综合实践、智能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如何?
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人工智能行业需求井喷,人才需求量巨大。本专业学生就业具有多元的发展路径,包括前往领军企业,如华为、阿里、腾讯等人工智能公司就业;前往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及科研单位攻读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硕博研究生。